<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所在位置:首页 >> 廉政微广播 >> 分类收听 >> 诗歌散文
        看人民的名义,读廉政古诗
          发布日期:2017-05-19    来源:
        分享:

        243.jpg

        来源:廉洁大庆,主播:梁玉龙。

        文章来源腾讯儒学,特此致谢,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主播,违者必究。

        关注“廉洁大庆”公众号,发送数字“3或者廉政微广播给我们,收听往期廉政微广播的精彩内容。 

         

         

         

         

         反腐倡廉,自古有之。从古代一些清官廉吏所着诗词中,可以看出他们淡泊名利,清心直道;关心民瘼,体恤民疾;公正廉洁,励精图治,深受老百姓的拥戴和推崇。他们或为表白心迹志向,或为警示自身慎独,写下了许多催人奋进,充满正气的诗词。这些诗词传诵千古、流芳百世。

        吴隐之《酌贪泉》

         吴隐之(?—414),字处默,东晋濮阳鄄城人,生于东晋后期。曾任中书侍郎、左卫将军、广州刺史等职,官至度支尚书,着名廉吏。隆安年间,吴隐之赴任途中行至距广州20里处的石门,遇一山泉,当地人皆说喝了此泉之水就会变得贪婪无比,故名“贪泉”。吴隐之不信此说,亲临泉边酌水而饮,饮后写诗道:

        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上任后,他廉洁奉公,清简勤苦,始终不渝,所食不过是稻米、蔬菜和干鱼,穿的是粗布衣衫,住处的帐帷摆设均交到库房,有人说他故意摆样子,隐之笑而不语,一如既往。经过他的惩贪官、禁贿赂,广州官风有所好转。

         

        白居易《三年为刺史》

         

         白居易,唐代大诗人,一生有诗305首,多为描绘民间疾苦,讽刺豪门贵族,希望朝廷除贪去暴,宽惠爱民。在杭州任刺史期间,他从未收受过任何贿赂或向地方索取任何名贵物品。离任还乡后,白居易发现箱内有两片玲珑可爱的山石,他遂写诗追悔己过,诗曰:

        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蘖。

        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

        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这两片石,是他一次游天竺山时拾取的。现在,他遥望杭州和天竺山,深感愧疚,他自觉贪污了千金似的,心里好不沉重。

         

        朱熹《简朴诗》

         

         朱熹(1130—1200),字无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别号紫阳,晚年自称“茶仙”,宋代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朱熹一生以清贫着称于世,历代学者以“朱子固穷”颂扬之。他在任秘阁修撰时,一次去看望他的女儿和女婿。进餐时,女儿望着桌上的葱汤麦饭,眼噙愧泪。女儿的心思,朱熹早就看出来了,便神情肃然地说:“俭朴度日,是我们朱家的好家风!”饭后,他题了一首诗:

        葱汤麦饭两相宜,

        葱补丹田麦疗饥;

        莫谓此中滋味薄,

        前村还有未饮时。

         

         

        于谦《入京诗》

         

         于谦(1398-1457),字廷益,钱塘(今杭州)人,自幼聪颖过人,青年时代就写下了着名的诗篇《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在三十余年的为官生涯中,他清正廉明,兴利除弊,刚正不阿。于谦在河南、山西巡抚任上,进京公干。按当时的规矩,作为朝廷的命臣,封疆大吏进京自然要给有关的上司直至皇帝行贿送礼。然而,于谦是个清正廉明的官吏,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我带有两袖清风!”并作《入京诗》以表心声。诗云:

        绢帕麻菇与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话短长。

         搜刮民财的危害,为政清廉的必要,宣传舆论的反应,直言劝谏的苦心,尽在诗中。

         

        郑板桥《题画竹》

         

         郑板桥是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先后任范县、潍县县令。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清朝,官场腐败,贪污纳贿成风,但郑板桥却始终清廉自守,体察民情,简政轻刑,力矫时弊,恩泽百姓。郑板桥在潍县县令任上时,有一年潍县发洪水,灾情十分严重,在多次向上司打报告请求救济灾民未获批准的情况下,郑板桥自作主张,大胆开粮仓赈济灾民,以致为此丢官。

         郑板桥写有一首《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据传,郑板桥从潍县辞官南归时,衣袋空空,两袖清风,仅有几卷图书而已。兹于斯,郑板桥才能在身后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和魅力,也才有今天“板桥竹”的美称。

         追溯远朝近代,中国官员吟诗抒怀俯拾即是,流传下来了大量优秀的“清官诗”,可以让我们领悟到古代廉政文化所蕴含的廉政思想极其丰富。这些诗像檄文,似号角,激起国人对出淤泥而不染、堪为人中楷模的清官良吏的爱戴与尊敬。

         

          

        梁玉龙

        大庆林甸人,吉林大学文学硕士。现就职于中共大庆市委宣传部。

         


        中共大庆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大庆市监察委员会  主办 中国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东风路19号
        邮编:163002   黑ICP备06001830   黑公网安备23060202000058号   
        保守国家秘密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