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同区委、区政府把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融入农村改革发展大局之中,坚持“群众动嘴、干部跑腿”理念,大力推动基层便民服务工作,以区行政服务中心为龙头,建立8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和58个村级便民服务室,形成区、乡(镇)、村上下贯通、三级联动、全面覆盖的便民服务网络,有效解决乡镇职能站所分散、服务滞后以及基层群众“找人难、办事难、效率低”等突出问题,深化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助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一、以实现全面覆盖为目标,构建服务网络。一是整合资源,服务基层。为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改革服务方式,以区行政服务中心为载体,不断延伸服务网络。坚持不增加人员、不大拆大建、不加重基层负担原则,立足现有资源,对乡镇政府办公场所有效整合,统一规划,科学利用,实行集中透明办公,建立功能完善的便民服务区,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以村委会办公地点为依托,建立便民服务室,实行便民服务全程代办,将便民服务网络延伸到村、辐射到屯。二是多元投入,标准建设。通过区财政投一块,乡镇列一块,协调企业争一块,村级筹一块等方式累计筹资500余万元,高标准高起点建设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级便民服务室,并不断提档升级。8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全部达到“八有六到位”建设标准,即有办公场所、休息处、流程图、联系卡、桌牌、胸卡、服务记录、服务指南和组织、人员配备、工作经费、办公设备、配套制度、监督举报设施到位。58个村级便民服务室全部达到“十个一”建设标准,即一块牌子、一间办公室、一台电脑、一套管理制度、一名工作人员、一部电话、一套服务台账、一张流程图、一个档案柜、一套办公桌椅。三是分级管理,联动运行。区行政服务中心负责全区三级便民服务网络组织协调、业务管理和监督考核。各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统一由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分管,乡镇纪委履行监督管理职能。区、乡两级共同加强对村级便民服务室的管理,做到年初签订责任状、平常检查督办、年度考核兑现,形成了运转协调、监管有力、职责明晰的工作运行机制。
二、以便民利民富民为根本,拓展服务功能。一是拓展便民办事功能。按照能进则进、应进必进原则,对乡、村服务项目梳理分类整合,将与群众密切相关的计生、民政、农业、乡建、司法等基层站所10类82项服务项目全部纳入乡镇便民服务中心集中受理、办理,实行“一站式”服务。村级便民服务室普遍推行6类30项群众急需、直接、现实的代办、咨询服务,实行全程代办、领办。二是拓展帮民致富功能。通过印发信息资料,开通便民热线,现场集中办公等形式积极为企业群众提供政策、劳务和市场信息,开展农业技术、小额贷款、农产品销售等方面指导服务,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帮助群众创业致富。三是拓展畅通民意功能。在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服务的同时,着力向收集社情民意、解决信访问题方面拓展。各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设立群众信访接待室,村便民服务室设立矛盾调解处,使便民服务成为党委、政府“关注民生、了解民意、解决民忧”的重要渠道,有效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四是拓展预防腐败功能。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设立“村财乡理”、“三资”委托代理服务窗口,切实加强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的管理,将基层权力运行置于阳光监督之下,有效防止了权力滥用和腐败行为发生。
三、以强化管理为保障,提升服务质量。一是实行绩效考评。制定《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和村便民服务室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建立考核台账,加强督导检查,将各乡镇、村便民服务机构纳入考核范围,考核结果列为年度目标责任制的重要内容,作为目标管理、行风评议、评先选优、兑现奖惩重要依据。对工作扎实、成效显着的,给予通报表扬,作为优先提拔重用的依据;对工作敷衍塞责的,给予通报批评,情况严重的给予党政纪处分。二是强化教育培训。以加强政务文化建设为载体,组织乡村工作人员开展集中军训、“十佳”服务窗口评选等主题活动,举办文明服务礼仪、棚室建设、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培训,提升人员素质,促进廉政勤政,树立良好形象。2011年,对17个服务窗口和19名服务标兵进行了通报表彰。三是加强科技监管。在8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统一安装监控设备,并在全市各县区率先实现了市、区、乡三级联网,在区行政服务中心电子监察室随时可以监控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和服务情况,对违规违纪行为及时警示纠正,并记录存档,与评先晋升挂钩。2011年, 3个乡镇7名工作人员因违反工作纪律被通报批评。
四、以助推农村发展为核心,发挥应有成效。一是提高办事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由于各种事项集中办理,群众普遍反映:现在到乡村办事,省钱、省力、还省心。截至目前,乡村便民服务机构共办理各类服务事项5.8万件,提供咨询服务4万人次,为群众节省交通费80多万元。同时,也推动了全区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今年,全区共发展棚室1.97万栋,总量已达到5.77万栋,种植高效作物42万亩,发展畜禽1500万头(只),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可达到1.4万元。二是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各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级服务室实行领导值班现场接访制,群众关心的焦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反馈和解决。去年以来,乡村便民服务机构共调解土地、林业、民事纠纷600多起,涉农信访量同比下降27.2%。三是转变工作作风,促进廉政建设。不论是区级大厅“敞开式”办公,乡镇“一站式”办公还是村级“定人”办公,无形中加强了同时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监督,由过去各自为阵、暗箱操作变行政透明、监管有力,从源头上防止了吃、拿、卡、要等不廉洁现象。全区农村干部违法违纪发案由以前平均每年5起降到2起以下,下降率60%以上。四是密切干群关系,树立政府形象。群众对照办事“一卡通”,拨个电话,就知道有事要问谁,办事要靠谁,难事要找谁,有效杜绝了“门难找、人难见、事难办”、等现象的发生。变“群众跑”为“干部跑”,使政府的服务延伸到基层,温暖在心里,进一步树立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群众满意率达到98%以上。
此外,我区还围绕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在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初步效果。
一是打造松基三井廉政文化品牌。深入挖掘提炼松基三井廉政文化内涵,弘扬“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打造具有大同特色的松基三井廉政文化教育品牌,营造崇廉倡廉浓厚氛围。开展村级干部纪律作风教育整顿,整改满、懒、贪、私、色等方面突出问题45个,选树八井子乡、林源新村和吕国信、周庆堂等一批先进单位、个人,促进干部勤政廉政。
二是全面实施乡镇公务用车改革。2011年,在区人大、政协率先实行公务用车货币化基础上,出台《乡镇和街道推行公务用车改革的实施意见》,率先对全区所有乡镇和独立街道的78名科级干部、624名一般干部实施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每年节约公务用车运行费用150万元,节支率达30%以上。
三是实行“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制。针对以往农村集体“三资”底数不清,决策不民主,村干部滥用职权等突出问题,在8个乡镇建立“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对农村集体“三资”实行统一管理。通过狠抓清查摸底、规范程序、整章建制、定期公开、加强监管等关键环节,逐步建立健全农村“三资”规范运行的长效机制,基本实现农村“三资”管理底子清,管得住,运行好、信访少的目标。实施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制以来,共清查集体资产1.54亿元、资源542155.2亩,纠正了违规入帐、违规发包、擅自处置资产、资源等问题,减少各类开支近百万元。
四是推进规范化公开栏全覆盖。按照实用、美观、结实的原则,统一规范乡镇(街道)、村(社区)公开栏建设,将乡镇9类77项、街道9类71项、村级6类53项和社区5类26项内容,做到应公开尽公开,严格依时效公开。健全完善审批把关、投诉受理、办理反馈、资料备查、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等制度,推动了党务、政务、村务公开工作程序化、规范化和常态化,推动了基层民主建设,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五是加强基层纪检组织建设。在全市率先组建4个派驻纪工委(监察分局),分别辖管乡镇和区直部门。2个派驻乡镇纪工委通过日常报告、巡察监督、会议监督、联系点监督等方式,强化对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监督,在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各行政村、街道社区、区直机关部门等212个党支部全部设立纪检小组,配备纪检员,实现全员培训,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的纪检监察组织网络。